
“作为沈阳市美术工作者,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,为‘文化+’赋能,我们应该用实实在在的艺术作品将会议精神可视化,让市民感受到艺术就在自己身边。”6月7日,沈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解勇接受沈阳晚报、沈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,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创作实践中。解勇认为,作为一名美术工作者,要肩负起教育引导、文化熏陶、宣传展示、弘扬主旋律,树立正能量的责任,把“文化+”转化为沈阳人看得见、摸得到的艺术作品,让艺术真正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。

创作融入市民生活的艺术
在解勇看来,当代美术创作不仅仅是美术馆中展陈的绘画,还包括雕塑、城市公共景观、环境视觉设计等,而且应赋能城市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,服务社会公共文化需求,让城市焕发独特的文化魅力。因此,艺术创作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首要是做生活真正需要的艺术。“作为美术工作者,我们应该将贯彻国家大政方针落到实处,根植于本地文化的艺术设计,展现一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内涵,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,向世界展示沈阳城市的魅力。”解勇说,艺术创作要贴近生活,让市民喜闻乐见,“我们应该创作真实、正面、积极的作品,改善人们的文化环境、生活状态,为文化生活需求服务,让大家感受到艺术就在自己身边。”

传统文化要融入当下审美
沈阳历史积淀厚重,如何让传统文化资源在历史和现实的互动中焕发新的生机,解勇表示:“文化是地域的名片,要创作根植于本土文化的时尚艺术。”在解勇看来,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样,并且呈现浓厚的地域色彩,“传统工艺就是过去那个时代的时尚,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不应该是简单的工艺复制。复制前人的技艺,要在继承中融入当下的审美,使之成为当下的时尚,让本地传统文化绽放应有的光彩。这样市民才会更加真实地感受它、喜欢它,并为之骄傲。”
搭建舞台 让从沈阳走出去的艺术家“走回来”
解勇多年来致力于“艺术介入社会、作品对话社会现实”的艺术创作,他的《网络茧儿》《拒绝语言暴力》《千针万痛》等艺术作品聚焦社会热点,传递了人文关怀。作为艺术家,解勇对沈阳的艺术区、文创园等文化空间十分关注,正如全市文化工作会议中提到的:要聚焦建设文化强市,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一体发展,以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建设为牵引,集聚“文化+”新动能……他表示,在沈阳市的扶植和支持下,1905文化创意园、红梅文创园、铁锚1956文化创意园等文创产业园区,已经逐渐成为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,园区内充满艺术感的公共艺术设计,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沈阳市民对艺术的理解,更为艺术家创作、展演,文化艺术传播提供了平台。
当下沈阳艺术氛围浓厚,美术馆展览不断,城市艺术市场也愈加活跃,对此,解勇表示,沈阳出了很多在全国、全世界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家,“他们对家乡充满深情和热爱,同时也希望回到家乡,助力沈阳文化建设。我们应该搭建舞台,让从沈阳走出去的艺术群体‘走回来’,让沈阳成为艺术工作者传播文化艺术的载体,以文化提升城市品质、塑造城市品牌,让更多的人了解沈阳、看好沈阳、向往沈阳。